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自然教育:让孩子在敬畏中感悟生命自然教育:让孩子在敬畏中感悟生命 知子 还记得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是如何形容“月下行船去看戏”的吗?“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朱自清则在《春》里说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兴奋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开展自然教育要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没有自然体验,作家能知道“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是怎样的味道?能分辨混着“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没有自然体验,今日的孩子能品出这两位作家所写的文字是怎样的令人沉醉吗?远离自然的孩子可能难以理解诗人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写不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们的五官感觉退化了,没有动漫电影的声光影色,没有电子游戏的极度刺激,他们就无法感知感官的存在。所以,孩子的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有些家长却意识不到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很简单,带孩子去大自然中生活,这些症状都能迎刃而解。但是自然教育不是去自然界游玩就能够达到的,自然教育是一种教学方式,意味着细致的自然观察,持续的自然体验,虔诚的自然守护行动,这些既要有自然体验师的引领,又要有参加者的行动,它能帮助孩子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帮助成人找到生活的根。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但“归于自然”不等于了解与征服,更多的是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进展,在人对大自然的了解中学会尊重生命,减少对大自然的影响。通过自然教育,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提高青少年认知水平。青少年的探究欲和求知欲极为强烈。在自然环境中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活、学习、体验与挑战,通过五官的视、嗅、听、味、触觉直接获得对自然世界的感性认识。经过接触大自然的方式,丰富青少年的自然经历,增强愉悦的自然体验,为其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提供初步认知,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 充分接触自然环境,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结。亲近自然,让青少年充分接触和感知自然环境,能够极大地开阔其眼界和心性,建立与自然的联结。青少年在自然中不仅能呼吸到新奇的空气,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