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菲华诗人若艾的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菲华诗人若艾的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元素” 摘 要:菲华诗人若艾诗歌中明显流露出的孤客情怀和对故乡欲归不得的寂寞与无奈,是他诗歌的主要命题。他借各种特别的意象和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语言,将自己漂泊异乡的人生旅途尽数展现在诗歌中。他借许多中国元素细致地刻画了华侨离乡背井在海外打拼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作为番客生活的两地为难。无论是短诗中情感的浓缩还是长诗中孤客情怀的跌宕起伏,无不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切的语言,细腻地捕捉了心灵世界中的回归情愫,注重想象的丰富性和意象的典型性,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菲华诗人;孤客情怀;异地倾诉;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XX)20-0090-03 祖籍泉州晋江的菲华作家若艾,本名吴涌泉,从事菲华文艺创作及活动超过半世纪,在描写菲律宾华人在战乱和流离中生活做出了细致的刻画,架构出菲华之间的文化桥梁。在他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体现了诸多的中国元素,我们可以由此对这位菲华诗人的孤客情怀作更为深化的探讨。 一 在诗歌创作中,若艾善于融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意象和语言,即中国元素 ,从而建构起对故国思念的一幅幅图画。中国元素,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意象或语言风格,对于漂泊异国的华侨来说,对于祖国的思念,必有许多可以承载这份深厚的思念。无论是儿时的童年时间,还是故乡许久未曾听到的乡音,还有祖国辽阔壮美的河山,都是诗人诗歌当中承载他多年乡思的寄予。古时候的人们借“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自己独居异乡的落寞,而在若艾的诗歌当中,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事物,则更多的带上了作家本人的情感,在诗歌当中承担着抒发情感的作用。从作家的特别身份—华侨来看,诗人的这种情感表现却是具有概括性的,是那一类和他一样远离祖国的人们的共同情感阐述。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诗人生长在华夏的土地上,却因为生活所迫远离故乡奔赴南洋谋生,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和内心的纠结,他始终未能回归故乡。因而,他借助许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象,在诗歌当中承担着渲染回归情绪的作用,营造出浓厚的中国色彩的诗歌。如《长城谣》中对长城的向往和向往,以致最后也呐喊出为“而我蹉跎海外的腰身,尽有生之年要努力爬到登长城,称英雄”[1]。中国人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样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梦想,同样影响着若艾。而在《狗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