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个案工作【作 者】童敏编著【出版商】 北京市: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00 【丛书名】中国社会学实用教材系列丛书【原书定价】22.00【主题词】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个案工作【参考文献格式】童敏编著. 社会个案工作. 北京市: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个案工作的理论基础,什么是个案工作,四种基本动机类型的分析,四种基本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个案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等内容。(190 页—200 页) 第一节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的影响非常广,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行为治疗模式之后的第三种思想流派,无论在对人性的理论假设方面还是在实际的个案辅导工作中,人本治疗模式都与 以往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不同。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源主要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在实际的个案辅导治疗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运用和总结形成独特的治疗模式。 一、理论发展概述 人本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R.Rogets)创立的,其理论分析模式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非指导性治疗阶段、当事人治疗中心阶段、治疗的条件阶段和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①。 1.非指导性治疗阶段。 非指导性治疗阶段的时间划分大致为 1940 年至 1950 年,在此阶段罗杰斯提出一种与传统的心理分析治疗模式不同的治疗方法,称为非指导性治疗,以区别以往的以个案工作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罗杰斯在其 1942 年出版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中指出,个案工作者应尽可能地不表露个人的观点和意愿,减少对求助者的影响,以促进求助者的自然成长。罗杰斯强调,个案工作者所需做的是通过运用注意、解释和情感反映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宽容、接纳和融洽的合作联系,以便 让求助者依赖自己的内部资源发展自己。 2.当事人治疗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从 1950 年到 1957 年。在这一阶段罗杰斯开始逐渐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治疗技术的运用转向个案工作者品质的强调,他在 1951 年出版的《当事人为中心治疗法》一书中提出,个案工作者应以求助者的情绪状况为主要感受对象,敏锐反映求助者的内心变化,了解求助者真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消除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使求助者形成协调统一的自我概 念。这一阶段,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战方面,都有比前一阶段有所发展,对于自我概念、有机体经验以及求助者的主 观现象世界等问题,罗杰斯都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3.治疗的条件阶段从 1957 年起罗杰斯开始着重探讨治疗效果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