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调解工作指南 第一部分 人民调解工作概述 1 、什么是人民调解?有哪此特征?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 人民调解有三个特征:一是人民性。二是民主性。三是群众司法性。 2 、人民调解制度法律地位确定的法律法规依据有哪些? 1 9 8 2 年《宪法》第1 1 1 条第2 款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1 9 9 1 年《民事诉讼法》第1 6 条第1 款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1 9 9 8 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 5 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 1 9 8 9 年6 月 1 7 日发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2 0 0 2 年9 月 5 日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2 0 0 2 年9 月 1 1 日司法部发布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2 0 0 2 年9 月 2 4 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3 、如何理解人民调解对预防犯罪、维护稳定所发挥的“第一道防线” 2 作用? 人民调解的任务之一是及时地、尽早地调解民间纠纷,预防犯罪和非正常死亡的发生。从而要求人民调解做到:抓苗头,把纠纷乃至犯罪尽早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犯罪的发生;从小事抓起,避免由小事变大事,由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犯罪;及时调解,防止矛盾恶性循环。这是筑起防止纠纷恶化的“防线”。 人民调解的任务之二是通过调解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教育群众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这则以案说法,以法示警,筑起人民群众预防犯罪的“心理防线”。 无数事实表明,调解人员利用自己生活在纠纷当事人身边的有利条件,及早发现矛盾,采取措施,早化解纠纷,既达到了避免矛盾恶循环,预防犯罪的目的,也能在此过程中通过发动群众,教育群众而筑起预防犯罪的群众防线。 4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 性质: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任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