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记忆的准确性_记忆监控的准确性与有效记忆记忆的准确性_记忆监控的准确性与有效记忆 摘要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纳 2(记忆方式:自我调控、程序预设)×2(测试间隔:5 分钟、3 天)的混合设计,考察记忆监控的准确性对有效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 (1)在即时测试中, “自我调控”组的回忆成绩与“程序预设”组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在延时测试中,后者的成绩显著高于前者; (2)“自我调控”条件下被试的学习推断相对准确,未出现高估;(3)“自我调控”未导致记忆的有效保持,可能是由于被试低估了程序预设那些可临时提取的词对的作用。 关键词 元认知控制,学习推断,有效记忆。 分类号 B842.3 1 前言 根据 Nelson 和 Narens 的讨论,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决策:选择加工方式、分配学习时间、终止学习。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正确地做出学习决策(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实现学习的最优化。但 Koriat 和Bjork 发现的预见偏差(加 resight bias)现象表明,在特定的配对联想学习任务中(不同关联强度和关联方向的词对)个体可能高估自己的记忆水平。另外,Dunlosky 和 Thiede 有关学习时间分配(allocationof study time,AST)的讨论表明,假如学生将学习时间过多地分配到困难内容上。他将可能过早地放弃对容易内容的学习,并因此而极大地削弱对简单项目的回忆。因此,能否准确地推断对各项目的记忆程度并进而控制记忆过程。将直接影响有效记忆。另外,新近有关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的讨论表明,在学习(记忆)某一内容时,对学习或记忆的内容进行测试可以使记忆结构发生变化,更有利于记忆的长期保持。但个体似乎更倾向于采纳重复学习(记忆)的方式,且重复学习使其对自己掌握水平的推断出现高估,因为被试在一段时间后的测验中表现糟糕。从教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实践来看,这些讨论实际上都涉及到学习效率的问题。因为假如个体采纳某种方式学习某一内容,在并未真正掌握的时候就跳转到新的内容上,或者仅在一小段时间内有较好的掌握水平,那么这种“高效率”实际上是以牺牲学习质量为代价的。 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过程与上述问题密切相关:学生在记某一篇英语课文的文后生词时,往往是反复地记背单词;并且为了尽快地、“高效地”记完所有单词。当自己觉得某一单词记得“差不多”时就立即转向下一个单词的学习。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元认知监测与控制的准确性。前已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