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8 页深圳市 2016 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 【内容理解】( 3 分)C(错在“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原文的表述为“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 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积极主动”错。)2. 【概念理解】( 3 分)B(材料属于“父权缺失”,不属于“父权在场”。C项中“觉新在父亲死后”只是“父亲缺失”而不是“父权缺失”,《家》中的真正父权人物是“总家父亲”高老太爷。)3. 【内容分析】A(“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时间的先后表述错位。原文的表述为“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可见,是先有“新式教育”,后有“科举制度的废除”。)4. 【文言断句】( 3 分)B(原文为:“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全句表时间的词语有“以来”、“今”可做时态上的提醒;名词有“陛下”、“公卿台谏”、“在位者”、“忠贤”、“廷臣”标明动作发出者,难度在于“台谏”较陌生;动词“登极”、“罢归”“无”、“发露”、“断”,可作理解句意的关键;反问句式“复何顾忌”不能折开。)5. 【文化常识】( 3 分)D(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6. 【概括分析】B(题目设错误点两个:一是“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原文为“忠贤欲侈其事”, “欲”为“设想” “准备”,此事并未实施,这里是未然成已然,故错;二是“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原文为“尊素上言”,意为上书朝廷,进言皇上,皇上才制止此事,并不是“劝说魏忠贤”,动作对象错误。另外,特别提醒: C项中的“君父”为“皇帝”“皇上”的意思。)第 2 页 共 8 页7. 【文言翻译】 (10 分)(1) 不于此进贤退不肖, 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 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翻译: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无才无德的人,反而像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本小题满分 5 分。考查点有两部分。①重点词语翻译:“贤”“不肖”均为形容词活动为名词。“贤”译为“贤能的人、贤才”;“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