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读吴淑惠《〈史记〉论析六章》读吴淑惠《〈史记〉论析六章》 陈心想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从何时开始的?在漫长的历史上,何时文献里出现了“中国人”这个概念?答案就在司马迁的《史记》里。美籍华裔历史学教授吴淑惠在其著作《〈史记〉论析六章》(广西师大出版社 20XX 年版)中对此有精彩的分析。此书共有六章,第一章“《史记》中的中国人:兼驳近年来西方学者有关司马迁的民族观之论述”就专门分析了司马迁在“中国人”概念形成上的贡献和司马迁的民族观,表明了司马遷和《史记》对多元一体(费孝通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伟大贡献。 第一次出现“中国人”这个名词,不是《春秋》,也不是《左传》,是在《史记》里的《南越列传》。根据作者的讨论,“虽然在《史记》的其他卷里未再出现这个名词,但在本纪、世家、列传等篇章都可见各民族在其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地形成与凝聚成‘中国人的过程”。大汉帝国承继大一统的短暂秦王朝,要实现一个政治、文化、民族、疆域大一统的时代,司马迁具有“要为这个时代代表统一的汉帝国国家统治下的中国人下一个定义的使命感”。这样构建一个群体的民族认同,也即是“中国人”的形象就成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大目的。 司马迁是如何构建中国人的集体概念的呢?首先构建一个关键角色的出场 ,即黄帝。司马迁“很有技巧地将他所知道的与想象的这些夏、商、周人与万国,都牵连在他所发明的共祖——黄帝之下。这个黄帝是所有居住在中国与蛮夷之地的人的祖先。不论是姬姓、非姬姓,还是蛮夷(甚至以后的匈奴)都是他的后代(或者苗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都有血缘的关系”。这里“发明的共祖”的“发明”一词,意思是以前是没有这个的,司马迁塑造出了“黄帝”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值得考究的故事,可惜作者在此书里未作具体申论。 由于蛮夷也被安排在了黄帝的子孙下,“这样一来,蛮夷被包含在汉时期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中国人之中也是很自然的事了”。从而,作者推论说:“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推论,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已经胸有成竹,计划好了如何安排各个时代与不同阶段的‘中国人的成分结构,以及他们与黄帝的关系。”夏、商、周、秦等等都与“黄帝”有了关系,成为皇帝的子孙后裔。假如追溯商、周和秦的祖先,“都是无父而生,都与鸟有关,而且是经由母亲给牵上黄帝氏系的关系”。 秦在统一中国之前的秦国,更多的是偏于夷狄,但是后来统一了中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