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谣言面前媒体的责任谣言面前媒体的责任 媒体的跟进报道和政府公开透明的告知良好互动,更利于及时阻止谣言的传播。 3 月中旬,因日本大地震核泄漏事故引发的抢盐風潮(被媒体称为“谣盐”),从引发抢购到渐渐平息,仅一两天时间,可谓来去匆匆。国内的一些传播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媒体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让“谣盐”几乎在一夜之间粉碎。粉碎“谣盐”凸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时也考验了媒体的公信力。 粉碎“谣盐”中媒体的表现 1.及时报道权威信息,澄清真相 当抢盐风潮袭来,人们最期待的是政府部门的权威说法。而传达政府信息最有效的平台就是媒体。抢盐风潮发生后,国家发改委、中盐公司、各地盐务局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通报信息。权威的解释有效澄清了谣言,媒体跟进充分报道,引导舆论,缩小了谣言的负面影响。以《齐鲁晚报》为例,3 月18 日,封面版用一张大照片告诉读者“不差盐”。后面的版面全面而不渲染地报道了抢盐事件,标题巧妙传达了报纸的态度。“盐管够,不用抢”、“这样买,有必要吗”。同时,还派出记者到泰安、潍坊等地探访食盐生产企业,推出潜新闻“食盐的秘密”,大量的镜头展示食盐的生产过程不用海水,内容可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盐储量充足,没有抢购的必要。 对抢盐风潮的关注,国内各家媒体统一发声,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据《法制晚报》统计,169 家地方报纸 3 月 17 日至 3 月 23 日头版“涉盐”。18 日,151 家报纸在头版强调:盐库储备充足 市民无需囤盐。19 日,73 家报纸头版“涉盐”,其中 26%的报纸关注被炒高的食盐价格,70%的报纸关注食盐市场恢复秩序,4%的报纸已经关注退盐潮。媒体在这次谣言的粉碎中和政府密切配合,充分承担起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2.独立调查,理性推断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谣盐”的产生源于公共信息的非对称,全面真实的信息来自政府也来自主流记者的独立调查。在关于食盐的报道中,不少媒体没有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而是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报道,更逼近事实真相。 济南 3 月 17 日发生抢盐,18 日、19 日,《齐鲁晚报》相继推出三篇深度报道《是谁告诉你谣言》、《盐王爷溯源》和《谣言粉碎机谁来造》,层层递进,追根溯源,向公众爆出抢盐的游资炒作疑云。 17 日,记者没有简单采访抢盐现场,而是调查了众多市民,写出了《是谁告诉你谣言》的报道,告诉读者谣言大多来自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