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鲁迅讨论中的“感觉主义”鲁迅讨论中的“感觉主义” 摘 要:在 1980 年代之后的鲁迅讨论中,钱理群的讨论有着鲜亮的个人特色。他将自己的生命感觉融入对鲁迅的理解之中,尤其强调与鲁迅的精神对话与心灵相通。本文将首先从鲁迅讨论史的脉络,分析这种感性的解读之成为可能的历史语境,指出钱理群正是借助这种方法发掘出了鲁迅丰富的心灵世界。钱理群始终坚持这种认识鲁迅的感性方法,他与 1990 年代后追求专业化、纯学术的鲁迅讨论界存在着明显张力。钱理群通过塑造不同的鲁迅形象,使鲁迅的精神传统以及鲁迅讨论保持着与同时代的密切关系。钱理群的讨论视野虽然从鲁迅扩展到 20 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史,但是他关注个体讨论对象感性生命的方法未曾改变。 关键词:鲁迅;钱理群;感觉;生命 在中国现代文學领域中,恐怕不会再有第二个作家像鲁迅这样受到人们长期不断的关注和讨论。假如从鲁迅生前的评论文章算起,鲁迅讨论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在那些汗牛充栋的讨论性著作中,钱理群先生的鲁迅讨论始终有其独特的一面。如今,任何寻求进入鲁迅精神世界的——无论是喜爱鲁迅作品的大众读者抑或专业的讨论者,往往需要首先叩访他的成果。如讨论者所指出的,就鲁迅讨论的影响力而言,钱理群有着他人无出其右的地位。{1}当越来越多的专精的学术成果涌现而最多只能在圈内激起几丝涟漪,以至于有学者开始深思表面上繁荣的现代文学讨论其实早已无法引起社会公众的兴趣时,{2}钱理群的鲁迅讨论就更加是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 钱理群的鲁迅讨论著作中,在不长的间隔中总有这样的字眼——无望、孤独、彷徨、荒谬、痛苦、疑惑、困境、背叛、挽救,等等。这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词汇,一方面是对鲁迅内心世界的深化观照,另一方面,也颇能显示出作为讨论者的钱理群的丰沛情感。对他而言,这种饱含着情感接近鲁迅的方式意义非凡,同时,作为讨论对象的鲁迅也被给予了温度,而成为某种“感性的存在”。③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钱理群对此有着明确的方法论自觉,他多次向读者表示:“我有一个设想,就是讲的比较形象,比较感性,这也是这些年来我自己的一个学术追求。”{4}并在演讲中不断地追问读者的情感反映——“你的内心有什么感觉?”{5}他试图以此把自己从鲁迅世界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传达给每一位听众。⑥在他看来,“感觉”正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和他的艺术的‘入门’的通道”。{1}这种直击人心的感性力量或许正是钱理群鲁迅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