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城市化过程的思考——基于济南都市圈七市的城市化郑元文(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城市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过程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本文粗浅引用新经济地理学的部分理论,分析解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并结合济南都市圈七市的城市化提出了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城市化动力机制1.城市化的概念和指标1.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空间上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农村区域转变成城市区域的过程。城市化表现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同时也表现为人口的集中和城市数量的增多。1.2城市化指标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城市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也是城市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农村区域蔓延的过程。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指标,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指标的多维指标体系。一般认为,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共同作用的历史进程。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城市化必然带着工业化的烙印。工业化伴随着人口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角色转换,因而城市化也是人口转变的过程,即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因此本文选取城市化率,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研究依据的衡量指标。2.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空间上的人口转移过程,因此空间上就应有起点、终点这些载体。一般认为,首先应形成核心城市,其次才有了城市扩张、人口集中等城市化现象的产生。2.1核心城市的形成工业化是促进城市化的原动力。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部门出现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工业生产追求规模效益,有集聚的趋势,工业集聚的结果是工业地域的形成和从业人员的大规模集中。随着人口集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相伴而生,城市景观逐渐形成。城市景观和非农业就业人口的形成和集中促生了核心城市。2.2城市化2.2.1城市化的一般阶段综观城市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城市化进程是一条拉平的“S”曲线,即在城市人口比重达一定程度(一般认为是30%)后,城市化速度加快;而到了一定程度(一般认为是70%)后,城市化速度又逐渐放慢,并趋于停滞。所以城市化阶段可以这样划分城市化水平低于30%,属初期阶段;30%~70%属加速发展阶段;高于70%属稳定发展阶段。按照这一规律,参照表1统计数据显示可知,2011年,济南都市圈七市都已度过初期阶段,大部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济南则已基本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表1:2011年济南都市圈七市城市化率(%)1作者简介:郑元文(1989—),女,山东东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地系统机理与调控及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zww_0505@126.com1城市名济南市淄博市泰安市莱芜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城市化率71.4446.6134.6045.8130.3331.8236.73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2》2.2.2城市化的形式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表现在人口的增加和集中,还表现在城市空间的扩张上,即城镇数量的增多、城镇密度的加大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分化。城市化在空间上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因而出现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其中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两种基本形式。集中型城市化是社会活动从空间上的分散状态向集中状态发展的一种过程,又称向心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初期的基本形式。分散型城市化是指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外扩散的一种过程,又称离心型城市化。由于济南都市圈七市都已度过城市化初期阶段,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分散型城市化这一形式。分散型城市化按扩散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外延性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前者是指建成区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和延伸的扩散方式,它使城市地域范围不断向外延展,蚕食郊区,同时使郊区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地域上逐渐连成一体,成为核心城市的组成部分。飞地型城市化是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出现了在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保持密切联系的一种扩展方式3.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按照以上分析,如果把核心城市抽象为A,把核心城市外围形成的城市部分不论是外延型还是飞地型扩张部分,抽象为B,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