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 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英语:Atherosclerosis),是由于脂肪、血栓、结缔组织和碳酸钙在血管(主要是动脉,但也包括静脉)沉积所造成的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状态。 病因: 高脂血症:公认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增高,其中尤其胆固醇起关键作用; 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易发生,并且早而严重,好发于血管分叉、弯曲处;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等使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有关; 吸烟:吸烟可破坏血管壁,诱导平滑肌细胞(SMC)增生; 遗传因素:冠心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约 200种基因可能对脂质的摄取、代谢、排泄产生影响。 其他:肥胖症、性别(男性)、高龄、病毒感染、饮食结构(比如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如肉類 或油炸食物)被确定为动脉硬化的可能因素 病理: 动脉硬化的特征是动脉的慢性退化及动脉壁的逐渐变化。由于结缔组织的增长、细胞内外胆固醇、脂肪酸以及碳酸钙的沉积、膠 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聚集动脉壁变硬变厚,动脉变细,整个动脉失去弹性。 除主动脉外,常累及心脏的冠状动脉和脑、肾动脉,可以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管腔狭窄至闭塞,从而使有关器官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 由于动脉硬化过程非常复杂,参加的细胞和组织(上皮细胞、平滑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分子(脂蛋白、生长激素、胆固醇、脂肪、膠 原蛋白和细胞因子等)多样,其中关系错综,因此至今为止在医学上没有良好的可以预言动脉硬化的模型和技术。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 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 临床诊断: 1.40岁以上的病人,如有主动脉增宽扭曲而能排除其他疾病,提示有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2.如突然出现眩晕或步态不稳而无颅内压增高征象,则应疑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3.活动后出现短暂的胸骨后和心前区闷痛或压迫感,则应疑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4.夜尿常为肾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