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的外渗(extravasation)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外渗对机体的影响因药物种类不同、渗出药物量的多少而异。外渗引起严重损伤不仅与药物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等有关,护理实践提示腐蚀性药物的渗漏可引起组织坏死,也可能发生医疗纠纷。 1 化疗药物及其渗漏的危害 1.1 常用的化疗药物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 ①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②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③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具体见表 1。 表 1 化疗药物刺激程度分类 [1] 1.2 药物渗漏的病理生理 刺激性药物可引起静脉通透性增高。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与核酸结合,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会引起进行性的长期组织损伤和溃烂。局部红斑、疼痛、硬结、焦痂、坏死性溃疡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病灶不断扩大,原因是药物从坏死细胞中释出,继而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严重时可累及筋膜、肌肉、韧带、骨骼,导致功能丧失、挛缩、神经损伤、灼痛。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疼痛,长期生存者因后遗症而生活质量下降 [2] 。各种抗肿瘤药物渗漏炎症反应时间有所不同,见表2。表2 各种抗肿瘤药物渗漏炎症反应时间 [3] 药物 反应开始 反应时间更生霉素 1~2周 >2周阿霉素 1~2周 >2周光辉霉素1周 >2周丝裂霉素 1周 >2周长春碱 12~24h >2周 1.3 药液渗漏的临床分期 [4] 依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3期: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见于早期,局部肿胀,红斑、持续刺痛;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见于渗漏后2~3天,沿静脉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引流淋巴结肿大、疼痛,可出现发热;Ⅲ期(组织坏死期):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结构受累。 2 渗漏的预防 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作好预防。要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关键是要加强使用化疗药物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重在预防,避免处渗。 2.1 首先建立一套静脉使用计划 ①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药,以防造成局部损伤。也应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的病变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点,如曾做过放射治疗的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