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人教B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2.1.4)一、设计思想新课改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从符合学生的起点开始,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此基础上,要认真把握和调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二、教材分析新课标对函数奇偶性的要求是: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因此,不必人为拔高对函数奇偶性的理解和应用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函数奇偶性的认识是初步的、直观的,对概念中的表达式的要求是认识不足的;2、学生可能出现以偏盖全、以直观代替判断等情况,对定义域的认识不到位;3、学生可能会机械地套用公式。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从形和数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2、能力目标: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3、德育目标: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五、重点难点重点是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断,难点是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的理解。本节课采用观察、探索、启发、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数形结合,增强直观性,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图象对称性演示,使学生享受到数学的美感。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的世界中,有过许多对美的感受,请大家想一下有哪些美呢?(学生回答可能有和谐美、自然美、对称美……)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对称美,请大家想一下哪些事物给过你对称美的感觉呢?(学生举例,再在屏幕上给出一组图片:喜字、蝴蝶、建筑物、麦当劳的标志)这些都是把数学融入生活,体现了一定的数学美。那么现在我们把生活中的美引入我们的数学领域中,它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下面,我们以麦当劳的标志为例,给它适当的建立直角坐标系,那么大家发现了是么特点呢?(学生发现:图象关于轴对称。)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同学们谈到的与轴对称的函数展开研究。提问:哪些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试举例。(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如,等。)(二)讲解新课奇偶性的概念以函数为例,给出图象。【问题一】初中是怎样判断图象关于轴对称呢?(由学生回答,是利用图象的翻折后重合来判定)此时提出研究方向:今天我们将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这时自变量x与函数值f(x)之间有何规律?(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开始可能只会用语言去描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比较得出等,再令,得到,进而再提出会不会在定义域内存在m,使与不等呢?(可用课件帮助演示让x动起来观察,发现结论,这样的m是不存在的,板书)从这个结论中就可以发现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成立.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给出定义,不准确的地方予以提示或调整。(1)偶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那么就叫做偶函数。(板书)(3分钟)提问1:大家认为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学生可能回答:任意、定义域、,提问2:同学们体会一下“任意”,如果现在有函数,1,-1在定义域R内,如果有,那么函数是偶函数。学生可能回答:正确。为什么?老师:有同学不同意吗?为什么?这是可以通过画图像来举出反例。追问(板书):现在改一下,改成有无数个互为相反数的数,-1、1、-2、2、-3、3、-4......都有f(x)=f(-x),认为f(x)是偶函数。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类比上面进行追问。总结:对于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那么就叫做偶函数。提问3:我们刚刚取值都是1,-1,2,-2,甚至定义域内任意一个m,-m,大家观察这些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那么相应对定义域有什么要求呢?学生回答:互为相反数,定义域中有正有负。(预设2:也有可能回答不出定义域的特点)老师:同学怎么去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它呢?(在黑板上画出数轴,容易看出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判断是偶函数的先决条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提问4:二次函数,这个函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