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 有资料显示,我国近10年来的犯罪增长率已过24%,而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90—1999年的10年间,14—18岁年龄段的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0%以上,自 2000年以来的近10余年,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9.5%左右。从年龄结构看,14岁以下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 10%;15岁占 23.5%;16岁占 35%;17岁占 31.3%。从违法犯罪类型看,寻衅滋事占 37.5%;盗窃占 22.5%;抢劫占 22.5%;杀人占 6.3%;故意伤害占 6.3%;强奸占 2.5%;猥亵占 2.5%。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占 5%;初中占 67.5%;高中(或中专)占 27.5%。从违法犯罪主体看,在校生占 16.3%;因失学、辍学、未就业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占 66.3%;打工、或学徒占 17.5%。其中,重犯占 7.5%。从处罚情况看,判刑占 57.5%;治安处罚占42.5%。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 二、什么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未成年人犯罪,泛指未成年人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违法犯罪的通称。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 14岁至 18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和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叫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2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我国刑法在立法中充分体现了国际通行的教育、预防、保护和社会化原则,把保护同刑罚处分相结合,体现从宽和人道原则,把处理不良行为同处理犯罪行为相结合,体现预防犯罪原则,但这些原则毕竟只是原则,在有些方面还是很缺乏操作性的,甚至是无法可依。我们现在可以对有些家长不送子女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可以到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