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背景•中药具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传统医学的精华,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中药及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对于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目前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停留在分步提取、药效追踪的体外水平,所确定的成分是否是药效的代表性成分尚待商榷。多数中药或复方现行质量标准中所谈及或测定的所谓“有效成分”多为主要药物的主要成分或称其为指标成分,并无充分依据证明其为有效成分。很多成分即使体外有活性,体内却无明显的作用,或不能被吸收,或经代谢后才能产生活性物质.如何确定中药及复方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将成为快速、准确的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中药中虽含有众多成分,但只有被吸收入血的成分才能产生作用,否则没有成为有效成分的可能。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药物成分或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入血;或经消化液、消化酶及肠内菌群的作用分解成次生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或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无论经过上述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三、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给药样品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给药样品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的选择确定给药方案确定给药方案采血时间及采血方式的确定采血时间及采血方式的确定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血清样品的分析血清样品的分析血中移行成分的制备血中移行成分的制备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相关性研究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相关性研究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实验方法的标准化操作规程(SOP)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实验方法的标准化操作规程(SOP)•给药样品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建立给药样品的全成分指纹图谱,明确给药样品中所含原型成分,测定主要成分的含量,控制给药样品质量的稳定和均一。•实验动物的选择依据所研究中药所含的成分,从动物对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角度去考虑,选择与人体代谢行为相同或相似的动物,真正模拟药物的体内过程。•给药方案的确定两种给药方案相结合来进行研究,即传统方式,给药剂量、次数、途径均按照原方药的规定进行折算;现代方式,提高给药剂量连续多次,或以主要成分的“稳态浓度”为指导,确定给药时限。•采血时间及采血方式的确定末次给药后0·5~6h以内,分次由门静脉及下腔静脉采血,通过在线检测而确定•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综合运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沉淀蛋白法、重金属盐沉淀蛋白法、有机酸沉淀蛋白法、热水浴法、固相萃到法及超滤法等方法,使血中移行成分被高度富集,干扰成分被尽量去除。•血清样品的分析综合运用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毛细管电色谱法、薄层扫描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现代分析方法,认定血中移行成分。•血中移行成分的制备综合运用现代色谱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富集并纯化血中移行成分,为下一步药效学实验提供原料。•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相关性研究选择所研究方药的适应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以及基因组或蛋白组,进行药效相关性研究,确定药效物质基础。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意义•质量标准化研究通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立被国际认可的有效成分,以此为指标通过HPLC,GC等手段,建立国际标准化的定性定量方法,从而使中药及复方质量标准化。•复方配伍机理的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从传统中医理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