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第一课时)河南省济源市第三中学赵家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减数分裂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的随机性是本节课的难点。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②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三、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目标→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尽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我采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课堂内容容量。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如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来进行教学。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同学;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同学进行相应点拨。4.学法分析:通过指导学生对多媒体动画中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行为的观察,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通过解题过程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形成过程;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意义,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比较。这里主要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学案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问〗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衍的基本保证,我们已经学过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结果怎样?(温旧学新)(播放有丝分裂flash课件)学生讨论,师总结: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子细胞,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一样。〖问〗:我们知道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性成熟后都要产生精子和卵细胞,若精子和卵细胞按有丝分裂方式产生的话,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以人为例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回答后,ppt展示如下结果:父亲(46)↓母亲(46)受精卵(92)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精子(46)卵细胞(46)子女(92)〖总结提问〗:这样,染色体数目会逐代加倍,这不利于物种稳定。人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父母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我们自己也是46条染色体,那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