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个案概念化咨询报告作者:李忠伟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 年第 02 期〔摘要〕以一例社交焦虑的初中生为对象,依据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概念化模型对其回避、情绪驱动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暴露与替代行为结合认知技术的干预策略,开展为期 11 周 14 次的咨询。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其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测评和干预。11 周结束后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来访者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均有明显下降,回避行为明显减少,情绪驱动被大量替代,社会功能恢复正常。这说明,社交焦虑的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能有效指导个案概念化的建构和咨询实践。〔关键词〕社交焦虑;个案概念化;认知行为疗法(CBT);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2-0041-05社交焦虑症(SocialAnxietyDisorder,SAD),患有一般的社交恐惧症的人会对大部分或所有的社交场合都感到害怕,当个体处在被他人关注的社交或工作场合,会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同时伴有脸红、出汗、颤栗、恶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行为且伴随痛苦体验。同时,社交焦虑个体特别害怕外界对自身的负性评价。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整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对社交焦虑(SAD)的心理病理机制所做出的解释,是目前干预青少年 SAD 非常安全有效的疗法。SAD 认知理论认为,正常人对于一定的场所或环境也会有担心害怕,这种心理大多能自行消除,不会引起不良的行为;而 SAD 患者持续地体验这种恐惧,他们将注意转到自身,用自身内部的信息来推断他人对自己的认知,自我关注与知觉社会情境的危险性这两个环节之间构成了恶性循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会采取一些回避行为。进一步来看,个体的这种负性解释与其更深层次的不合理信念有关。认知理论认为,焦虑障碍的主要不合理信念有三类:高估危险发生的可能性、灾难化结果、低估应付能力。研究表明,聚焦于修正个体的思维陷阱的认知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SAD 行为理论认为,当个体采取一系列回避行为来回避焦虑情绪体验时,会在短时间内有效,于是个体会倾向于越来越多使用这些回避行为(负强化原理)。但长期来看,回避行为会阻碍大脑对焦虑情绪的习惯化过程。也使个体没有机会对预期威胁进行新的评价和学习,因此会导致负面预期被强化、应对能力降低、对诱发线索的阈值降低,恶性循环加重了社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