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适应环境监测改革持续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环境生态论文积极适应环境监测改革持续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文/陈斌陈传忠当前,环境监测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办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办发[2015] 56 号),环保部随即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对落实方案做出动员部署。目前,正在积极编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和《国家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实施方案》,并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就地方财政保障、机构编制等做出规范。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标志着环境监测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是环保部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对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既参与了改革的具体筹划与设计,同时也在改革中首当其冲。作为国家网运行管理和国家环境监测任务的承担主体,总站的工作特点、方式与任务要求都面临深刻的调整变化,根据环保部的统一部署,特别是陈吉宁部长对总站工作的指示要求,当前至“十三五”时期,持续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支撑能力,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依托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扎实完成国家任务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是国家环境监测任务的载体,其目标定位、功能布局对于环境监测支撑服务效能的发挥具有先决性。做好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十三五”发展建设的技术把关与论证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目前,国家已基本建成涵盖城市、区域、背景、酸沉降、沙尘天气影响的新一代空气监测网络。“十三五”期间,要在新建65个区域站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部分站点的监测指标和功能,筛选有条件的城市站点、区域站点和背景站点补充相关监测指标,逐步开展大气主要污染物手工监测和成分分析,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在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十三五”期间,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手工和自动监测站点将扩展至4000个左右。目前,监测总站正抓紧组织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十三五”新增点位的筛选确认工作,功能和目标定位上,将满足全国水环境质量评价、预警与考核需求;点位和指标设置上,贯彻固定监测站点和动态监测站点相结合、普测和选测相结合的原则,分流域推进特征污染物监测和水生生物监测,城市水体增加色度、臭味等感官指标;覆盖范围上,将从主要河流干流和一级支流扩展至二级支流和径流量较大的三级支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十三五”期间将建成由35000个监测点位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