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一、经行腹痛 (原发性痛经)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 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TCD 编码: BFY1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ICD-10编码:N94.400)(二) 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263-266) 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伴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1.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乐杰.妇产科学[M ].第 7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47)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小腹疼痛为主, 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 连续3 次以上 , 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 生殖系统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1 2. 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 ~001.9-94)。临床常见证候:2.1 气滞血瘀型 : 经行不畅 , 常于经前 1-2 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 , 疼痛较剧 , 拒按 , 或有胸闷、 乳房胀痛、 两胁胀痛 , 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 下血后疼痛缓解, 脉沉涩或弦 , 舌质暗或有瘀斑。2.2 寒湿凝滞型 :平时多坐卧湿地, 或经期有淋雨涉水史, 或有过食寒凉生饮史。经行时出现小腹冷痛, 喜暖 , 经水排出不畅 , 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 得热则缓 , 面色青紫 ,四肢不温, 舌质淡 , 苔薄白 , 脉沉迟紧。2.3 气血亏虚型 : 平时虚弱多病 , 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 腹痛多在经后 , 小腹柔软,喜按, 经量少 , 质清稀 , 伴有腰酸肢倦 ,面色无华 , 头晕心悸 , 舌淡 , 脉沉细。(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3 个月经周期。(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28+7) 天。3. 数字评分法 (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 疼痛评分分值>3。2 4. 2 周内未使用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5. 14 <40 岁。6. 自愿参加本临床路径。7. 签署知情同意书。(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