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抛秧技术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60年代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水稻育苗移栽技术。它是采用钵体育苗盘或纸筒育出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相互易于分散的水稻秧苗,或采用常规育秧方法育出秧苗后手工掰块分秧,然后将秧苗连同营养土一起均匀撒抛在空中,使其根部随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栽培法。它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拔秧、插秧传统习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子和秧田、操作简单、高产、稳产、高效的优点,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在60年代就开展了常规稻小苗人工掰块抛秧试验,70年代至80年代的初期,在引进日本抛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抛秧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迫切需要省工、省力、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通过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这项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应用于生产。1993年10月,国家科委将“抛秧稻增产技术”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促进了抛秧稻的迅速发展,示范面积和应用范围逐年扩大、产量水平不断提高,并由开始的北方的一季稻逐步发展到南方稻区一季稻、双季早、晚稻以及再生稻等,单产也已达到每公顷9000千克以上。1.抛秧栽培的优越性(1)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抛秧稻采用软盘育苗,整地方便,抛秧容易,与常规栽插方式相比,一般抛秧稻每公顷可省工22.5~37.5个,工效提高5~8倍,提早插秧季节。一般软盘旱育抛栽每个劳力1天可抛栽0.4~0.47公顷,缩短了栽秧时间,抢住了插秧季节。(2)有利于稳产、高产抛秧栽培水稻可缩短返青期,促早生快发,尤其是低位分蘖增多,提早成熟,有利于高产、稳产。据湖南湘乡市农技中心测产,早稻抛植栽培每公顷产量7605千克,比手工插植增加稻谷301.5千克,晚稻抛植每公顷产量7980千克,比手工插植增加稻谷495千克。(3)省种、省专用种田,且有利于集约化育秧。抛秧栽培的秧田与本田比一般为1∶30~50,且秧苗成秧率高,每公顷晚稻大田可省杂交稻种7.5~11.25千克,晚稻省杂交稻种7.5千克,早、晚稻各省90%的秧田。(4)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据湖南湘乡农技中心91~93年双季稻试验,每公顷大田省地膜、拱架等成本150元,省早晚稻种子60元、育秧肥料45元,扣除育秧盘折旧费105元、双季稻可省成本150元,加上增产的效益、节省秧田的费用810元。推广一公顷双季稻抛植栽培可净增值960元左右。2.抛栽水稻的生育特点抛秧栽培无需手工一蔸一蔸地插秧,而是经历一种由抛到落的过程,抛栽小苗带土、秧根入土浅,田间无行株距规格,抛后秧苗姿态不一,有直立,有平躺。因此与移栽稻相比,秧苗的生理特点有很大差异,具体表现在:(1)秧苗活蔸快,没有明显的返青期。据观察,一般中小苗抛栽,抛后1天露白根,2天基本扎根,3天长新叶;(2)分蘖发生早、节位低、数量多,但成穗率稍低。水稻抛植栽培,茎节入泥浅,分蘖节位低,分蘖数增加,最高茎蘖数明显高于手插秧。据对杂交晚稻汕优64测定,抛植比插植分蘖节位低2-3个,最高茎蘖数比手插增加30%左右(3)根系发达。抛栽的秧苗伤根少,植伤轻,入土浅,发根比手插秧早。抛后由于新叶不断发生,分蘖增多,具有发根能力的茎节数迅速增多,发根力增加,根量迅速扩大,且横向分布均匀。据观察,杂交晚稻威优64抛后3天,抛植比手植的单株白根多5.2条,分蘖盛期总根多31.6%,白根数多27.3%。(4)叶面积大,水稻抛栽后,前期出叶速度快,总叶片数多,后期绿叶数多。此外,叶片张角大,株型较松散,田间通风透光性好。抛秧稻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均较大,据江苏淮阴测定,抛植汕优63最大叶面积指数比手插稻高12.45%,成熟时生物产量高10.89%。(5)单位面积穗数多,穗型偏小,穗型不够整齐。据测定,抛植汕优63下层穗占14.1%~19.8%,较手插多2.7%~5.9%,穗数比手插高14.6%。每穗实粒数107.5粒,比手插少5.1粒,结实率与空秕率与手插相当。抛秧稻产量比手插稻高10.3%2、食用菌集约化栽培技术原料集约化集约化生产主要体现在省时、节能、低耗、高效上,原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如平菇是食用菌中最容易栽培的一种菇类,栽培方法简单,方式多样,其中成本低、操作简便的生料栽培是首选。培养料有生料栽培和熟料栽培,生料栽培就是培养料未经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