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8学时)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凸轮机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并能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的运动规律设计凸轮机构。2、教学要求1)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2)了解推杆常用的运动规律及推杆运动规律的选择原则。由于现代机器的速度提高,几种常用的运动规律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因此,除常用运动规律外,应简单介绍一些改进型的运动规律。3)掌握在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压力角对尺寸的影响,压力角对凸轮受力状况、效率和自锁的影响)4)能根据选定的凸轮类型和推杆的运动规律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设计时应以解析法为主。二、本章重点教学内容及教学难点重点1、推杆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选择原则;2、凸轮机构运动过程的分析;3、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4、凸轮机构压力角与机构基本尺寸的关系。难点1、凸轮机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凸轮设计的基本方法是反转法,所依据的是相对运动原理。其求解的关键是确定推杆在复合运动中其尖顶的位置。确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意推杆反转方向。先要明确凸轮的实际转向,然后在图上用箭头及“-”标出推杆的反转方向,以避免搞错反转方向。2)要正确确定推杆在反转运动中占据的位置。推杆反转前后两位置线的夹角应等于凸轮的转角。3)要正确确定推杆的位移s。推杆在复合运动中,对应的位移量s应在对应的反转位置上从基圆上开始向外量取。2、凸轮机构的运动分析方法反转法不仅是凸轮机构设计的基本方法,而且是凸轮机构分析常用的方法。凸轮机构分析常涉及的问题,如给定一凸轮机构,即已知凸轮机构的尺寸及其位置、凸轮角速度大小及方向,求解推程角、远休止角、回程角、近休止角以及推杆行程h;或求解当凸轮转过某一个角时,推杆所产生的相应位移s、速度v等运动参数及凸轮与从动件在该位置接触时的压力角等。这时,如果让凸轮转过角后来求解,显然是很不方便的。即利用反转法求解,这实际上与凸轮设计的反转法原理相同。三、教学过程思路(一)、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1、先举几个凸轮机构应用的例子,并用动画指出什么是凸轮机构,说明凸轮机构是由凸轮、从动杆和机架三个构件组成的高副机构。然后与连杆机构比较,说明凸轮机构结构简单紧凑,设计容易,且能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律,但因凸轮与推杆之间是点线接触,故在受力不77大的控制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2、在讲述按凸轮形状分类时,应指出:盘形凸轮、移动凸轮、圆柱凸轮机构的运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即移动凸轮可看作回转轴心在无穷远的盘形凸轮机构,而把移动凸轮卷成一圆筒则为圆柱凸轮)讲述推杆型式分类时,应说明尖顶推杆虽然容易磨损,在生产实际中很少应用,但可把尖顶作为中心,加一圆滚子,即得到滚子推杆,并由此说明理论廓线与实际廓线的概念,同时说明尖顶推杆凸轮机构的设计是其它形式的凸轮机构的设计基础。应该说明各种推杆的运动形式既可以是往复直线运动,也可以是往复摆动。直动推杆还可以是对心式的或偏置式,由此将不同形式的推杆和不同形式的凸轮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凸轮机构。这样讲述,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凸轮机构应用的场合,还可使学生掌握各种凸轮机构命名的一般规律。保持推杆与凸轮始终接触的方法分类,只需作简单介绍,但应使学生知道等宽、等径和共轭凸轮机构等。(二)推杆运动规律及其特性1、在讲述推杆运动规律之前,应该讲清楚凸轮机构中有关的名词和术语,务必使学生建立起推杆与凸轮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明确推杆位移与凸轮转角或时间之间的坐标关系。2、推杆的运动规律是指推杆在运动过程中,其位移、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由于凸轮一般以等角速度转动,故其转角与时间成正比。所以推杆运动规律更常表示为凸轮转角的关系。对心直动尖顶推杆盘形凸轮机构对于推杆的运动规律,着重掌握以下三点:(1)、常用的四种运动规律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线图,以及曲线变化情况;(2)、各运动规律的特点,如及值的大小,哪些运动规律存在刚性冲击,哪些运动规律存在柔性冲击,以及它们发生的位置等;(3)、各运动规律适用的场合,并初步掌握运动规律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