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 以胡塞尔为中心一、什么是现象学?20 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哲学呈现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 )、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三足鼎立的格局。欧陆哲学的主流非现象学莫属。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主要是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 E.Husserl ,1895 -1938 )开创的,并由海德格尔、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发扬光大。现象学产生以后逐渐流向法国、美国等国家,形成浩浩荡荡的“现象学运动 ”。[①] 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自笛卡尔之后,西方哲学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哲学和一切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人的理性能力去认识客观世界,得到主客统一的真理。传统哲学的思路要么认为知识是客观经验在人的心灵刻画留下的印记,要么认为知识是主体的理性特有的能力,因而这些哲学理论对外在世界存在与否争论不休。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如何得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呢?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 但感性材料受制于感觉的变幻而变动不居,因此为了得到必然的、欢迎阅读绝对的知识就要超越客观世界,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知识的可靠的根基。胡塞尔采取了对客观自然事物“搁置 ”的态度,形象点说就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被胡塞尔用括号 “括起来 ”,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但这不是否认客观世界而只是说不去问它,对它“存疑 ”。通过排除了客观世界之后剩下来的就是 “绝对意识 ”,对它的研究就是 “现象学 ”。[②]简言之,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科学。[③] 二、意识的意向性:克服“主-客 ”二元论胡塞尔从笛卡尔的 “我思 ”开始了意识现象的研究, “自我 ”被胡塞尔作为绝对的前提。现象学意义上的“我思 ”是指纯粹的先验的自我,即排除一切有关外在事物存在的经验设定,在内在的意识现象的范围内把握自我。现象学所说的“现象 ”指的是意识现象,意识处于流动的过程中,一个接着一个的现象不断地显现出来,形成体验流。体验(Erlebnis )是指意识活动及其相关的意识内容。只要我们注视着这个体验流,我们就能绝对清楚地把握这个思着的“我”。纵然在意识中我的感知、记忆、想象、怀疑会发生错误,但进行这些感知、记忆、想象、怀疑着的 “我”却是绝对的、不言而自明的。[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