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1 / 7 中风病中医概念: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西医概念:脑动脉栓塞后,由其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水肿和坏死。如缺血梗塞区中伴有点状出血时,称为出血性或红色梗塞,否则称为缺血或白色梗塞。中医病因病机1.积损正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 引动风阳, 内风旋动, 则气火俱浮, 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 痰热互结, 壅滞经脉, 上蒙清窍; 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西医发病机制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2 / 7 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 200 μ 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 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临床表现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 其主症为神昏、 半身不遂、 言语謇涩或不语、 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1.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