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8 页第 1 页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命题剖析】综合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命题,本部分知识多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近期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考查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地区分布、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特别是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沙尘暴、寒潮)和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 。人类活动的不合理与自然因素相结合所引起的灾害,也是在高考应试准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结合最新典型案件,分析地震、 泥石流、 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成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3.以典型灾害事件,考查地理信息技术(RS、 GPS、GIS)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与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地震、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措施。一、气象灾害 :(一)干旱:供给少,需求多。我国典型地区及发生时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旱)、东部季风区: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华南(夏秋旱)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形成原因:华北春旱的原因:①春季回温,大风日数多,蒸发加剧;②雨季未到,降水量少;③农作物开始返青,需水量大。④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⑤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 夏旱 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长江中下游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高温少雨。华南夏秋旱是雨带推移到北方,降水少,且受高温天气影响,蒸发旺盛。西北地区: 气候干旱,全年降水少,地表径流少;蒸发旺盛,下渗强等。西南地区:全年降水季节变率大;地势起伏大,地表水不易保存;喀斯特地貌,易下渗;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植被破坏,涵蓄水源能力减弱。危害: 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治理措施:开源:①修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②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⑤合理开采地下水、收集雨水、海水淡化等。⑥治理水污染;⑦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⑧营造防护林,涵养水源等;节流: 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改进耕作制度(熟制),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培育耐旱作物等等。工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