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_第1页
1/12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_第2页
2/12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_第3页
3/12
致青年公民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 至 1956 年以“致青年公民” 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 年 10 月《人民文学》 上。1955 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写了这首词,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第 1 节用称呼转变的方式,点明了题意。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第 2、3 节号召青年人 “投入火热的斗争” ,表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先以假设句委婉地告诫青年人不要一味单纯、天真,接着一转提醒他们应该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许多困难、 挫折。经过这样的铺垫,第 3 节很自然地将诗歌推向第一个抒情高潮。诗人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时代的特征,“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斗争,也充满了激情、新生,火热的时代正召唤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而且这种“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人生意蕴,“斗争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第 4 至 6 节,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个角度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从未来看,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青年人必须担负起重大的任务;从历史看,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还没有完成,青年人必须“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 ;从现实看,祖国还处在贫穷落后之中,改变山河旧貌需要青年人双手、热情、 意志和艰苦奋斗。 虽然在半个世纪后看或许能指出一些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明显地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自然听从人类的命令而未能注意遵循自然规律等,但超越这些局限来解读,我们仍应肯定献身祖国建设、改变落后面貌的那种激情、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一节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贡献给祖国的越多, 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着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价郭小川的创作:“他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之二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