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按摩师培训(二)第一节按摩概述相关概念•按摩(推拿):以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状况,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手法(推拿手法):是指施术者用手及肢体其他部位或借助工具,在受术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按照特定的技巧要求进行操作的方法。手法是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第二节按摩的作用原理•促进气血运行:健运脾胃,疏通经络和加强肝的疏泄功能。•疏通经络:激发、调整经气,影响脏腑。•调节脏腑功能:双向良性调节。•滑利关节:改善局部营养,松解粘连,整复。•增强抗病能力:刺激经络、激发增强抗病能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正气发挥作用;调节脏腑,机体处于最佳功能状态。第三节按摩的种类•医疗和保健按摩:性质、对象、从业人员要求等有所不同。•康复按摩:手法和其他手段结合,最大限度地恢复、保留机体功能,回归社会。•运动按摩:调节运动员的心理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减少运动损伤。•其他按摩:手足部按摩,美容按摩,减肥按摩等。第四节保健按摩基本手法一、松解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持久:规范了手法应用的时间。手法应按治疗的需要持续应用足够长的时间•有力:规范了手法应用的力度。是指在操作过程中手法必须具备足够大的力量,•均匀:规范了手法的节律性。是指推拿手法操作时应保持相对的一致性。•柔和:规范了手法的技巧性。是指施术时应技巧性地运用手法,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同时手法的变换自然、流畅。•深透:指手法的效应要深入机体、直达病所。要求手法的刺激作用于体表,而感应于体内,达于深处的筋脉、骨肉、脏腑,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所谓的“外呼内应”。二、整复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稳:规范了手法动态的稳定性。•准:规范了手法操作的精准度。•巧:规范了手法用力的技巧性。•快:规范了手法发力的快捷性。三、基本手法分类•摩擦类手法:推法、抹法、摩法、擦法、搓法。•挤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拨法、捏法、拿法、捻法、踩跷法。•摆动类手法:揉法、滚法、一指禅推法。•振动类手法:抖法、振法。•叩击类手法:拍法、叩法、击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屈伸法、拔伸法、摇法、四、推拿要素1、医者的自身素质:要有足够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具备操作和应用手法的能力,身体健康。2、推拿工具:推拿床、床单、枕头、按摩棒等。3、体位:患者以舒适、安全,肢体尽可能放松为原则,常用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医者以操作方便、发力自如为原则,多用站位,如丁字步,便于移动;特殊情况也可用坐位。4、介质:合理使用介质有利于手法的操作,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皮肤。5、时间:根据治疗的具体情况而定。病情复杂的时间长一些;病情简单的时间短一些。局部病症的时间短,全身病症的时间长。五、手法组合规律一般规律•准备手法:选择性质柔和、刺激量小的手法,如揉法、摩法等在治疗局部及其周围大面积操作,使受术者从精神及身体上放松,便于配合、接受治疗,为重点手法的运用打下基础。当然,受术者局部疼痛剧烈时,也可以先点按阿是穴或相应的穴位,达到上述目的。•重点手法: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选择针对性强、刺激量较大的手法,在治疗局部操作,以缓解主病、主症。如点按穴位及压痛点以止痛,用弹拨法解痉,用摇、扳、拔伸等运动关节类手法整复。•整理手法:选择刺激量小、轻快柔和的放松手法,如揉法、搓法、抖法、捻法等,在治疗局部及其周围大面积操作,使受术者从治疗状态放松至一般常态,同时消除重点手法导致的一些不适反应。第五节、头面部保健按摩•体位:受术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侧。•作用:安神醒脑、消除精神疲劳和头面部不适。•适用范围:头昏、头痛、失眠、面瘫、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面部症状,头面部保健。•注意事项:1、头面部皮肤比较嫩薄,操作时手法要轻柔,不宜过重;2、点按、按揉时运用指腹操作,避免指甲划破皮肤或在皮肤上按出指甲印;3、操作时不得佩戴任何首饰及手表;4、尽量避免头部的摇晃。一、常用手法推法[操作]用指、掌、或肘部在体表作缓慢地单方向直线推动。[要领]•压力要平稳适中,不可过重或过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