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论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_第1页
1/8
论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_第2页
2/8
论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_第3页
3/8
论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摘要:长期以来,继承传统与寻求创新一直都是美术创作的焦点。本文从社会背景出发,强调了在现代多元社会中创新对美术创作及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创新的方法,并指出美术创作者应基于传统,借鉴他人,突出个性,寻求创新,才能找到发展之路。关键词:美术创作继承创新一、引言美术源于自然、生活, 美术创作离不开历史,离不开社会,社会生活才是创作的源头活水,生活在发展,创造就必定层出不穷。中国的美术创作在观念、方法上曾经历颇为曲折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文化呈现完全苏式的潮流,中国美术也不例外,美术创作、美术教学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和方法。由于它过于重视科学的再现,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形式。这便无形中成了一套枷锁,关闭了创新的大门,禁锢了个性的发挥。加上我们忽视大师的“提醒”,忽视培养个性,所以曾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如教学效果类同、美术作品雷同化等。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多元化走入了统一化, 导致美术创作缺乏个性,缺乏创新, 失去原本灵魂。十年“文革”动乱,使中国美术陷入了混乱,“红、光、亮”一统天下,完全失去了创新和活力。八五新潮美术运动极大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使他们不自觉地以此作为借鉴而谋求突破与发展,也为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九十年代中国美术经过了反省和思考,更加注重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切身感受,注重语言研磨。( 彭、杨,2000)直至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美术创作者逐渐构建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作道路,他们意识到,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迅猛发展,美术观念、美术创作方式、美术创作队伍的构成和美术事业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影响了中国美术事业整体走势的宏观认识,美术创作者们的视野大大扩展,更理性地对待民族美术和外来美术,探索热情和创造力充分激发,美学观念的表达和审美个性高度自由,风格愈加多样化。( 吕品田, 2008)二、为什么要创新创新在国内外美术创作研究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古代,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亦即主张要先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加以启发。思考的过程,便是发挥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在美术教育领域,罗恩菲德认为,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 这说明, 美术教学应着力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