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概论》第1周教案 江苏省技工 院 校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日期 2/20 班 级 10JW1Q 课题: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本课程的 研究任务的确定,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幻灯片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按计划完成授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1章 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第 1、2节 流通的起源与发展等 课 时 2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理解分工、交换、流通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正确把握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含义,了解流通与其他相关用语的区别,了解流通方式的演变过程,全面理解社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重 点 社会分工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分工的结果,商品交换是如何发展为流通的,流通的演变。 难 点 社会分工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分工的结果 讲授内容:一、说明课程安排,介绍授课目标和考核要求 因为第一次课,所以第一步安排说明课程计划,授课目标和考核要求及自我介绍等方面的内容。 二、新课导入: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简要介绍 《国际贸易贸易概论》这门课是我们同学直接涉及到专业的第一门课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个行业的形势,以便使同学们在一开始接触专业前对我们的本行业的有一个初步了解。 三、讲新课 第 1章 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分工与交换 一、分工及其形式 1、分工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分工,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分工,其基本含义是指组织或个人各自从事不同的工作或活动。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分工一直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人类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是分工深化的结果。 2. 分工的形式 (1)自然分工。就是指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而进行的分工,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分工。 (2)内部分工。是指组织体内部的分工,如家庭内部的分工、企业内部的分工等等。 (3)社会分工。 是指组织体以外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部门与部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工,如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二、分工与专业化:分工经济 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效率的提高;二是生产成本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