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思考摘要: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不是某个时代的问题,它是一个永久性存在的教育难题。不管怎么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满细心、爱心、耐心、恒心,应本着“不放弃,不抛弃”的理念牵起孩子的手,慢慢走。后进生转化工作应从倾注爱心、善于激励、把握教育时机、坚持因材施教、加强行为指导、创设和谐环境等六方面入手。关键词:后进生、成因、转化、平等一、后进生的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不当。后进生中,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家庭条件差,家庭破裂或者是父母文化层次低。其中一些孩子的父母本身有不良嗜好,如酗酒、赌博等,这些不良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有些孩子的父母是智障或者是残疾人士,别人会因为他父母的关系,常常瞧不起他,对他指指点点。有些父母很注重孩子,可教育不得法,当孩子做错了事,不问清事情缘由,动辄就打,开口就骂,这种行为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不被尊重的环境中,会产生自卑心理及自卫心理,使得孩子性格孤僻,影响并阻碍孩子学习、社交等方面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在转化这部分后进生时,应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2、学校教育失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只重分数,对后进生缺乏引导;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整天呆在教室。学校生活的枯燥,教师教育方法的单一粗暴,漠视学生的尊严,结果使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警示我们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你的学生。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因为一次考试不及格而数落他们,我们不能因为他做错一点事而当着全班同学面红耳赤的“教育”他们。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一味的看重教学成绩而忽视了那些正需要我们关心的群体(后进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慢慢的引导并牵起他们的小手往好的方向行驶。3、社会因素影响。社会上真善美、假恶丑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学生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们心目中“英雄”的行为、思维方式,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蚀着学生的心灵,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效应。二、后进生心理特征1、自卑心理强。后进生往往因表现不好,成为老师批评,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进而自暴自弃。2、逆反心理强。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甚至正确的管理和批评教育也会引起他们的对立情绪。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跟老师唱对台戏。3、有好胜逞能心理。后进生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只因自身品德和学业的现实表现,使他们的期望无法实现。因而,这种好胜心就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尤其讨厌被当众批评,吃软不吃硬,越压越不服。4、疑惧心理。后进生由于思想品德和学生成绩低下,有一种受到外界环境排斥的感觉,他们企求人们理解甚至原谅他们,而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与其主观愿望截然相反的待遇。人们如果对他们采取疏远、回避、警惕的态度,他们就会用粗暴无礼的行为来顶撞,或以言行反抗。有时凭空臆测,怀疑其他同学背后捣鬼,特别怀疑老师对自己不怀好意,一句普通的话,却可能认为跟自己过意不去。老师的教导,他们往往当耳边风。三、后进生的转化策略1、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1)自己在平时教学生活中多留心观察他对学习的态度,及他平常的举动(2)通过和班上学生交流了解该学生的家庭情况及他平时的行为举止(3)和他父母沟通交流,找出学生问题的根源。2、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改变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多关心他们,使他们逐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和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激发他们进行自我竞争的动机。后进生,因为自生问题,很少交朋友,比较孤僻,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和他们谈一些他们比较感性趣的话题,带他们一起玩游戏,一起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这样拉进彼此距离,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并取得他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