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的管理现状与策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制约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多种因素没有得到解决,有的还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软件、硬件、师资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在同一个层次。因此,农村小学与一些城镇学校相比,在管理方式中肯定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本文尝试从农村小学的实际状况出发对农村小学的管理策略进行探讨。分类要求,重点培养现状:农村小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教师分配制度的改革,城市学校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优秀毕业生的心。因此,素质出众的师范类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在城市学校安家落户,到农村小学任教的大都是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以我校为例,在近 9 年的新教师分配中滇正是师范毕业的只有 5 人,其他 21 位教师均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或电大毕业生,其中个别教师刚分进来时连如何备课还不会。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中年龄偏大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民办教师,学历低,原有基础较差,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有些教师虽然受过正规师范教育,但因主客观种种原因,岗位学习不够,也与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要求越来越远。但是,我们不能说农村小学中一定没有优秀教师,相反,其中也有一批比较优秀的教师。他们既接受了比较规范的师范教育,又有一颗奉献于教育事业的热心,还适应了农村比较艰苦的教育环境。同时,又由于他们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更多的重视和更高的期待。因此,每所农村小学其实都有一批骨干教师。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对农村小学管理方式提出了一个课题:按照优秀教师的特点去管理学校,相当一批教师不能适应,最后使管理流于形式;按教师的最低层次提出管理要求,一些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管理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又得不到发挥。策略:分类要求,重点培养,提高师资水平。“分类要求”是指管理应该有弹性,在工作中应根据教师年龄、水平的特点,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农村小学师资情况的参差不齐,我们必须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首先,我们必须使全体教师明确认识到农村小学教师这一师资构成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年老体弱、已很难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教师,提出一些适应他们的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严格而不苛刻,关心而不放任。如,我校在教学常规考核中规定,年轻教师备课必须是详案,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