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 1931 年到 1934 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 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 年 4 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 11 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 年 10 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 与第一方面军会合。1934年10月到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二)范读、教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三)读句、释词。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