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ahageTSAH)指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挫裂伤,脑皮层小细血管损伤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分型①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型②颅底蛛网膜池型③脑表面和颅底蛛网膜池混合型临床表现外伤性SAH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1.轻者在伤后1~2天出现头痛、呕吐、高热、脑膜刺激征,持续1~2周。2.重者有意识障碍如躁动不安、恍惚、定向不清,甚至癫痫、昏迷;原有局灶体征加重或出现脑缺血症状和体征。诊断1.有头部外伤史。2.对临床症状分析,往往在脑血管痉挛时脑损伤症状加重。3.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颅内压力增高。4.CT检查可作为常规诊断方法,当CSF内血液有形成分达20%时CT可检出,CT可以确认SAH范围和类型以及有无颅内血肿等。5.经颅多普勒(TCD),如大脑中动脉流速超过120cm/s,即可确认为血管痉挛。治疗1.对轻型者对症治疗,运用适当的镇痛或镇静剂以缓解症状。2.早期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等治疗对缓解脑血管痉挛有良好效果。3.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4.防治脑血管痉挛,需保持高血容量(3500ml-4000ml/天)、较高血压(收缩压维持在140mmHg)、维持血液的低粘稠度(止血药、低右)。5.应做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6.定期头颅CT复查。护理1、观察病人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卧位:绝对卧床休息,床抬高l5~300,减轻颅内压力,以利静脉回流。3、观察头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烦燥不安时,使用镇静剂,防止加重病情及坠床等意外的发生。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护理4、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给予氧气吸入,加强翻身、拍背、吸痰,及时清除口腔的血液及分泌物。5、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①控制液体量,早期不超过2000ml,②静脉输液时注意滴数,以防加重脑水肿,③保护血管,给予降颅内压药物如20%甘露醇,随时观察药物有无外渗,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观察尿量及利尿药物情况,防止颅内压升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有异常及时汇报。护理6、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宜消化营养丰富饮食。7、保持大小便通畅:采取促进肠蠕动的方法如腹部环形按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以免排便用力引起再出血或脑疝形成。注意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送检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消化道出血。护理8、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做好宣教。给病人多讲与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解释,加强心理疏导,使患者解除紧张、恐惧的心理,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癫痫脑血管痉挛观察1.急性痉挛发生在出血的瞬间,但持续数小时后因血管活性物质耗竭而痉挛缓解;在出血后2—3天内很少发生血管痉挛;2.慢性血管痉挛在出血4—5天后再次发生,持续2~3周后脑血管痉挛逐渐消失。在观察病情过程中,若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程度加深,同时伴有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呼吸急促>30次/min,血氧饱和度<80%,心率>120次/min,立即复查CT。若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无新增血肿、脑室或脑池受压不明显,则有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脑血管痉挛治疗尼莫通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脑血管痉挛护理保持稳定情绪。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安静。防止患者用力活动。患者伤后2~4周内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0。翻身时头部缓慢移动,尽量少搬动患者。进食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脑血管痉挛护理头痛的护理:头痛剧烈、躁动不安时,加用床档,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遵医嘱给予止痛剂。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变化,以防使用药物掩盖病情变化。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特点、病程、治疗方案、用药目的和转归,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稳定患者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再出血通常在前次出血后10~14天为发病高峰。其发生机制与患者纤维蛋白酶溶解活性增高有关。在发病2周内,护士要加强巡视病房,及早发现再出血先兆,及早处理。应重点观察意识、瞳孔、脉搏、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