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共 9 页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一: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我们课题组组长仲伟老师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把教材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课堂中动态的“体验课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人人参与,个个思考。我认为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激发学生思维。仲老师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并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卡通图片,然后设问:“同学们,为什么往瓶内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会上升呢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里充满了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让学生形成悬念,从而启动学生主动思维。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问题,让学生乐于动脑,提高他们的思维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仲老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并且仲老师将操作实践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提前安排好学生自制学具,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仲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两个不同大小的鹅卵石和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容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玻璃容器中装满同样多的水,再把两块鹅卵石放进去,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然而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之后仲老师又让让学生用自制的学具动手操作实验,运用不同方法研究体积单位,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这样,第 2 页共 9 页学生学习兴趣高,利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能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上仲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图形是用棱长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教学时,仲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