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C. 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D. 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B. 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C. 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D. 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着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C. 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D. “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