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E的认识目录相关概念病因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概念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动脉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即DVT+PE统称为VTE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常表现为DVT合并PT的临床症状,住院患者发生率较高,容易漏诊,且漏诊后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0%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肺栓塞栓塞症(PT)肺栓塞常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合并症,70%~90%是由下肢或骨盆的深静脉血栓脱了后随血液循环进入待肺动脉及其分支。传统三联征:胸痛、咯血、呼吸困难VTE-DVT-PTVTE的影响延长住院时间或再住院率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患者的住院满意度下降潜在的医疗纠纷风险增加危及生命或致残等后遗症,降低生活质量•任何原因危险因素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静脉壁损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常见危险因素分析患者因素:卧床≥3d、既往VTE病史、>40岁、脱水、肥胖[体质指数(BMI)>30kg/㎡]、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等;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静脉曲张、炎性肠病等;治疗相关因素:肿瘤化疗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介入治疗、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机械通气等。临床常见危险因素:原发性危险因素继发性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急性期主要表现: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患肢皮肤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腓肠肌僵硬,Homans征阳性。•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d;发病30d以后进入慢性期临床表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临床表现肺栓塞--突然呼吸困难、濒死感、发绀、右心衰竭、低血压、肢端湿冷胸痛、咯血临床表现血栓后综合征: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经久不愈的溃疡(老烂腿)诊断患者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时,提示下肢DVT的可能性大诊断实验室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复合物溶解时产生的降解产物。下肢DVT时,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准确率达80-90%。3.CT静脉成像: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高,联合应用CTV及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可增加VTE的确诊率。诊断4.核磁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很好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尤其适用于孕妇,而且无需使用造影剂5.静脉造影:准确率高,目前仍是诊断下肢DVT的金标准。缺点是有创、造影剂过敏、肾毒性以及造影剂本身对血管壁的损伤等深静脉血栓指南第三版推荐: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可能时,行血D-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VTE的预防—基础措施早期预防性的床上活动,病情允许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抬高患肢,主动或被动肢体活动深呼吸或咳嗽运动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在下肢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进行穿刺输液VTE预防—物理措施1.梯度压力弹力袜(1)降低及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血管内膜不受损失,阻止静脉血栓形成(2)增加静脉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回流,减少术后引起的血液黏稠和回流受阻(3)增强瓣膜功能,减少血液淤滞,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