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样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模式化,而实际上,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基层探索应该是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如是说。•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是功能过度。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而言,在现阶段是大而无当、虚幻空洞的。•二是内容过度。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合适?目前普遍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三是责任过度。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却“办”了全社会。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管教学。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子,很少关心教育本身。政府责任过度往往就是政绩的过度、基建的过度、浪费的过度。•教育本来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结果该有学校的地方都由政府投入,把所有的学校都搞成公办,民办教育没有了发展空间。这种过度的责任,还推高了群众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不满•四是学制过度。现在孩子发育提前,结•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等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经过了,既不爱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以人为本就是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基础教育,十年足矣。•贵阳市教育局局长赵福菓认为,当前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病症,课堂教学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实主要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知而罔行。知而不行:几十年来,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无论是在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基层学校,无论是在教育内部还是社会各界,无论是在专家学者还是平民草根中,都得到了广泛认同,但现实状况是,素质教育在文件制度里有地位,具体工作中排后位;在专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