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村规划中的成都模式及重庆模式

乡村规划中的成都模式及重庆模式_第1页
1/8
乡村规划中的成都模式及重庆模式_第2页
2/8
乡村规划中的成都模式及重庆模式_第3页
3/8
成都模式及重庆模式一、 成都模式1. 发展过程2003 年成都市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时,是以“三集中”作为主要思路的。所谓“三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以工业化作为城乡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转移农村节余劳动力的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农村节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这种思路下面,成都市力推所谓“双放弃”的“置换”工程,即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然后由政府按耕地和宅基地分别给予补偿,并在城镇安排人均35m2 的按安置价购买的住房。与此同时,成都市大力开展“金土地”的土地整理工程(2005 年开始),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一是节余耕地,二是便于土地流转。“金土地”的土地整理不仅包括农地而且包括村庄,成都市称之为“拆院并院”工程,所谓“拆院并院”即将散居农民集中起来居住,“拆小院并大院”,这样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集中连片耕地。到 2011 年底,以土地制度创新为基础,成都市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共向农村投入约 350 亿元(其中吸引社会资金 100 亿元),正是数以百亿计的资金进入农村,而在成都市建成农村新社区和聚居点 1400 多个,促进了近 30 万户90 余万农民的集中居住,这些集中居住区的农民可以享受到水、电、视、讯、路、气、绿化、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初步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 主要特点增减挂钩:成都市推进全域建设的最重要政策工具是试图利用土地制度创新,尤其是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来达到“城乡统筹、重点在乡”的目标。成都市对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搞了个“持证准用”,即凡是使用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即要持有增减挂钩指标,指标从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购买,指标供给方只有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因此,指标费就按亩 30 万元购买,变成了所有使用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者必须额外支付 30 万元/亩的指标费。也就是说,市政府将高标准建设农民集中居民区的成本转嫁到了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者身上。联建:成都市将灾后重建与土地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规定可以由社会资本进入与农户“联建”,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可以在农民宅基地上建房,农民出宅基地,社会资本出钱,联建的房子由农户与社会资本分享。在青城山边上的大观镇村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乡村规划中的成都模式及重庆模式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