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求将 XX 县区白塔渠灌区水毁修复工程列为灾后重建项目的报告 一、灌区概况 白塔渠灌区位于白塔河中下游两岸,信江左岸的冲积平原上,灌区范围东西宽 25km,南北长 35km,总土地面积 625km。灌区工程建于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是后经多次续建配套建成的一座以引水灌溉为主,引蓄结合,集防洪、发电、排涝、血防、水产养殖、人畜引水、旅游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中型灌区。灌区由 5 个引水 口 、 10 条 干 渠 ( 总 长 156.31km ) 、 88 条 支 渠 ( 总 长265km)、77 座水库(其中中型水库两座、小 (一)型水库 5 座)以及 1668 座渠系建筑物组成,形成“长藤结瓜”的灌溉体系。灌区控灌面积 21.5 万亩,受益人口26 万人,灌溉面积和受益人口均占 XX 县区的三分之二,同时还灌溉 XX 县区、省水稻原种场、XX 市工业园区、龙虎山风景区的部分或全部农田。 解放前,白塔河两岸夏洪秋旱,十年九灾。“雷公放个屁,到处涨大水;三天不落雨,车破脚板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余江的水利状况。加上灌区血吸虫病流行,仅解放前 30 年间就因血吸虫病死亡 2.9 万人,荒芜田地 2 万多亩,毁灭村庄 43 个,到处呈现“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惨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余江人民发扬“战天斗 2 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依靠自力更生、肩挑手推完成了白塔渠水利工程的建设,首创了“开新沟、填旧沟、修水利、灭钉螺”水利与血防相结合的典型经验。白塔渠灌区的建成使用,为我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促进我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余江人民把白塔灌渠亲切地称为“母亲渠”,我县也先后四次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由于灌区工程年久失修,且大多已运行四五十年,达到或超过运行寿命,渠道、建筑物损坏及老化严重,加之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设计标准低、工程因陋就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致使工程灌溉、血防等综合效益逐年下降,灌溉面积萎缩到只有 10.48 万亩,工程除险加固和续建配套势在必行。2003年至 2008 年,在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等领导同志和国家水利部的关心重视下,先后投入 4100 万元对白塔渠灌区进行除险加固和环境改造,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有效阻断了血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