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反应器工作原理及技术优点 3.1 IC 反应器工作原理 IC 反应器基本构造如图 1 所示,它相似由 2 层 UASB 反应器串联而成。按功能划分,反应器由下而上共分为 5 个区:混合区、第 1 厌氧区、第 2 厌氧区、沉淀区和气液分离区。 混合区:反应器底部进水、颗粒污泥和气液分离区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区混合。 第 1 厌氧区: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该反应区内污泥呈膨胀和流化状态,加强了泥水表面接触,污泥由此而保持着高的活性。随着沼气产量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混合物被沼气提升至顶部的气液分离区。 气液分离区:被提升的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泥水分离并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第 2 厌氧区:经第 1 厌氧区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被沼气提升外,其余的都通过三相分离器进入第 2 厌氧区。该区污泥浓度较低,且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已在第 1 厌氧区被降解,因此沼气产生量较少。沼气通过沼气管导入气液分离区,对第 2 厌氧区的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条件。 沉淀区:第 2 厌氧区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由出水管排走,沉淀的颗粒污泥返回第2 厌氧区污泥床。 从IC 反应器工作原理中可见,反应器通过2 层三相分离器来实现SRT>HRT,获得高污泥浓度;通过大量沼气和内循环的剧烈扰动,使泥水充分接触,获得良好的传质效果。 3.2 IC 工艺技术优点 IC 反应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在控制厌氧处理影响因素方面比其它反应器更具有优势。 (1)容积负荷高:IC 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微生物量大,且存在内循环,传质效果好,进水有机负荷可超过普通厌氧反应器的 3 倍以上。 (2)节省投资和占地面积:IC 反应器容积负荷率高出普通UASB 反应器 3 倍左右,其体积相当于普通反应器的 1/4~1/3 左右,大大降低了反应器的基建投资[5]。而且IC 反应器高径比很大(一般为 4~8),所以占地面积特别省,非常适合用地紧张的工矿企业。 (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低浓度废水(COD=2000~3000mg/L )时,反应器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2~3 倍;处理高浓度废水(COD=10000~15000mg/L )时,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 10~20 倍[5]。大量的循环水和进水充分混合,使原水中的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