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应用注意事项2 第二篇 基本构造规定 9.1.1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1.1 的规定。 表 9.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 m) 结 构 类 别 室内或土中 露 天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框架结构 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 65 40 现浇式 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 装配式 40 30 现浇式 30 20 注:1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9.1.2 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9.1.1 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 1 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 的排架结构(由于刚度大,温度收缩引起的柱顶水平位移可能导致柱中产生较大的约束应力); 2 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因为这些结构温度收缩所造成的约束应力将更为严重); 4 采用滑模类施工工业的剪力墙结构(因为这些结构整体性强,温度收缩所引起的约束应力也将更大); 5 材料收缩较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水泥用量多、流动性大的泵送混凝土及免振混凝土等情况)、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9.1.3 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9.1.1 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 1 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施工(混凝土后浇带:30m~ 40m 一道,宽度800~ 1000mm, 一般钢筋贯通不断。浇筑后浇带的时间不宜早于1~ 2 个月); 2 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应通过计算,按照应力变化和主拉应力的方向来设计和布置预应力钢筋); 3 采用能减少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局部加强、采用预制构件或叠合结构、设置滑移层、采用膨胀剂补偿混凝土收缩、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建筑物顶部采用音叉式变形缝)。 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或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由间接作用引起的内力对结构安全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 9.1.4 具有独立基础的排架、框架结构,当设置伸缩缝时,其双柱基础可不断开。 结 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