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自卑与超越》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思维导图_第1页
1/10
《自卑与超越》思维导图_第2页
2/10
《自卑与超越》思维导图_第3页
3/10
1 《自卑与超越》思维导图 【奥】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 2 3 你如何解读自己生命的意义? 人类总是生活在“意义”之中。何谓意义?例如当我们提起“木头”,事实上想到的是我们可以用来做家具、生火等的一类东西,为了便于区分和交流,我们将它们命名为“木头”。任一事物,被人类看见或感知后,或者通过想象出现在人的意识中(例如魔法等虚构物),它就与人有了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赋予它的意义。 所以说我们都是通过自身所感知、理解、归因的意义来体验现实——这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解读的某物。人生亦如此。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背负着三大约束而生: 为了与地球资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须进行工作; 为了以自己孱弱的躯体对抗生存环境中各种危险而必须与其他人类配合、相处; 为了繁衍后代而必须面 对和处理两 性 关 系。 进而发 现一切 人类问 题 都可以归结 到这三个主 题 中:职 业 、社 会 与性 。通过面对这三类问 题 的反 应 ,就能 看出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解读是什 么 样 的。而自卑 情 结 的产 生,也 往 往 因为解读出了问 题 。 4 易引发自卑的童年经验 个体心理学认为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因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我们“受到创伤”。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某些经历的确更容易使人们自动陷入“受伤”的感觉中。 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能够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阿德勒将之称为“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形成了个人最为根深蒂固,也最恒定的概念,知道能对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么。 在这一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存在生理缺陷,那么他将很容易经受苦楚和陷入对自身缺陷的过度关注中,除非有某位亲近之人的引导,否则他们很容易过度重视缺陷,而忽视自身拥有的其他与常人无异甚至优于常人的地方。 第 二 种 情 况 就 是被 溺 爱 。这令 他们认为自己的意愿 就 是金 科 玉 律 ,当 他不再 是众人关注的焦 点 ,其他人不再 优先 照 顾 他们的感受时,巨 大 的失 落 感会 让 他感觉遭到了全 世界的背 叛 。被 宠 溺 的人长 大 后 可 能戴 上 冠 冕 堂 皇 的良 善 面 具 ,或 者 变 得非常“可 爱 ”,却 只 是为了伺 机 左 右 他人,而不是与人平 等 协 作 。 第 三 种 容易带来错 误 观 念的童年经历就 是被 ...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自卑与超越》思维导图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