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1 0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一、高考要求 知识点 等级要求 Ⅰ Ⅱ 种群的特征 √ 种群的数量变动 √ 群落的结构特征 √ 群落的演替 √ 生态系统的结构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二、知识建构 三、考点分析 2 1.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种群的各种数量特征与种群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情况可概括为右图。 2.种群数量增长及其数学模型(曲线图): 种群的数量是指在一定面积或体积中某种群的个体总数。一个种群的个体数目多少也叫种群的大小。种群大小决定与三个因素: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②出生率和迁入率;③死亡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的变动首先决定于②和③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前者与后者的差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下降等。其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两种情况,见下表: 项目 曲线 曲线 条件 特点 有无最大值 曲线形成原因 “J”型曲线 理想条件 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S”型曲线 有限条件 达到一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率先增大后降至 0 有(K 值) 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注意:⑴两种曲线的起点都不是从 0 开始;⑵在“S”型曲线中,K/2 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该探究实验是新考纲中新增的实验,等级要求为C 级。在复习时要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学模型构建等方面予以关注。特别是培养液的配制、计数方法、记录表的设计、坐标图的绘制及分析等内容。 4.群落的结构特征 一个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不是随机地聚集,而是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并且在群落中占据着不同的空间。复习时要能够学会分析群落中各种生物间的关系,理解相应的坐标图及相关实例。了解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原因。学会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是种类)丰富度的研究方法。 5.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是新教材中新增内容,复习时要注意从群落演替的过程去理解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并学会从起点、时间、速度、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这两种演替类型进行比较。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生态系统的结构 要点是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