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_第1页
1/16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_第2页
2/16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_第3页
3/16
第三章 传统自身修养观 一、古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认识 二、传统自身修养规范 三、传统自身修养方法 《大学》论修身 •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 [认识你自己37:00】 第一节 古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认识 一、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二、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 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四、以慎独为最高境界 [论语心得之七— — 心灵之道(3 7 分钟) 传统自身修养的理论基础 (人性论) • 性善论(孟子) • 性恶论(荀子) • 善恶相混说(扬雄) • 性三品说(董仲舒、韩愈) • 双重人性论(张载、朱熹) • 《论语·阳货》载: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这里所谓性,指人类天生的本性。孔子认为,人性本来是相近似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异。人们的差别,是由于后天习染不同而形成的。 孟子系统提出人性善的理论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因此,孟子认为人性有向善之倾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 孟子指出,这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 在孟子看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既可以生成仁、义、礼、智四德而完成善,也可能因得不到存养而丢失趋于恶,甚至变成禽兽一样的恶人。 • 因此孟子强调,人都应该认识自己的善性,培养内在的善端,扩充天生的良心,使自己成为高尚仁德的人。 性恶论(荀子提出) • 《荀子·性恶》篇首,荀子开宗明义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利欲之心。他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又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惰性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耳目口腹肌肤之欲,以及由此形成的好利之心,都是人自然的天性。这种利欲之心,促使人以追求物质利益作为其活动的目的 。 • 荀子认为人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