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已有了不少相当精致的乐器,如钟、磬、陶埙、石埙、鼓、铃、铎、铙、龠(类似排箫的一种乐器)、和(大笙)、言(大箫)。 到了周代和春秋战国,乐器种类增加至八十多种。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期间,由于各族人民的创造和外来文化的频繁交流,又增加了横吹笛(即现在的笛)、笛(即现在的箫)、曲项琵琶(现今琵琶的前身)、筚篥(即现在的管)、铜鼓、羯鼓、腰鼓等,其中有些乐器后来流传全国,成为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乐器。五代、宋、元、明、清期间,由于民间文艺的蓬勃兴盛,出现了敲击乐器云锣、八角鼓、梆子、扬琴等;吹管乐器唢吶;弹拨乐器三弦;拉弦乐器二胡、板胡、京胡、坠胡等,乐器的种类更为齐全。 本世纪初,民间还有一些新的乐器陆续出现:如喉管、粤胡等戏曲伴奏乐器。四九年以后,民族音乐事业发展蓬勃,改良乐器的工作亦有显着成绩。大批常用乐器经过改革,性能和表现力大为提高,有一些久已弃用的乐器,如方向、箜篌等,经改革后重放异采。 而为了配合新型民族乐队的需要,在吹、拉、弹、打乐器形制的基础上,还研制成功了一批中音、低音乐器和定音的敲击乐器,如革胡、拉阮等,开辟了乐器发展的新途径。 第一类 吹管乐器 笛,相传在汉武帝时(公元前一四零至一八七年),张骞出使西域(现中小亚细亚一带)时传入(也有说是于汉代由蒙古传入)。笛,古称「横吹」,亦称「横箫」,竹制,吹孔一个,指孔六个,贴有笛膜,这是中国笛子与其他国家的笛子不同的地方。笛子传入后,经二千多年的长期实践,近年把笛子制成活节以便调音,加上键子以利转调,发展迅速。笛子音色清脆、高吭、透明而圆润动听,独奏、合奏均具特色。 常用的笛子分两种: (一) 发音较高者为梆笛,亦称短膜笛,声音高吭奔放。 (二) 发音较低者为曲笛,亦称长膜笛,声音优雅润厚。 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见于殷商,是一种可以一吹一吸交替发音的吹管乐器。一方面利用呼吸的空气振动簧片发出声音,另一方面利用篑管中的空气柱共鸣,使之发出声音更为响亮。 传统的有圆笙、方笙、芦笙等,近年又改革做成中音排笙和扩音笙。笙声音清晰透亮,音域宽广,能吹奏复杂的和声和简单的复调。 唢吶,又名喇叭,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在民间婚、丧等红白事以及风俗性的节日中,它是主奏乐器。唢吶有二千年历史,在明代时已经非常普及,当时用来作戏曲伴奏之用。 唢吶声音高吭、宏亮,分高、中、低音唢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