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国防沙治沙典型模式 1 授课时间:第二十八讲 2 授课方式:以多媒体报告为主,为课堂讲授辅 3 授课题目:干旱区绿洲防沙治沙典型模式及铁路、公路防沙典型模式 4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干旱区治沙典型模式和铁路、公路防沙典型模式,了解国内外发展动态 5 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干旱区治沙典型和铁路、公路防沙典型模式模式是本讲的重点,也是本讲的难点。 6 教学的基本内容纲要:见讲义 7 作业、讨论题及思考题: (1) 对比分析中国干旱区治沙典型模式的优缺点? 8 课后小结: 9 参考资料: (1)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 (2) 农林复合治沙模式初探,郭美兰,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4 (3) 青海省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综合治理,张耀生等,青海科技,2002 (4) 《风沙地貌学与治沙工程学》 吴正 (5)《治沙工程学》朱震达,赵兴梁等,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第一节 干旱区绿洲防沙治沙典型模式 一、新疆和田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模式 (一)自然条件概况 和田县地处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位于玉陇哈什河与喀拉哈什河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仅 34.8m m ,蒸发量达 2 564 m m 。土地总面积为 4.27 万 km 2,可供人类活动的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 2.5%。全县总人口为 23.5 万,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现有耕地 32.23 万亩,人均不足 1.5 亩,是新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县之一。该区沙化现象严重,塔克拉玛干沙漠正以每年 3—5m 的速度逼向和田。 (二)防沙治沙思路 本区严重干旱,风沙危害严重。应利用绿洲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特点,如利用本区的引洪灌溉条件,进行封育、保护和营造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阻沙与防风结合,层层设防,保护沙漠绿洲。在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同时,选择适生的经济树种与果树营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带。 (三)主要技术措施 1.营建引洪封育、保护区。在风沙前沿、戈壁荒漠和三滩(碱滩、河滩、沙滩)荒地上引洪封育,封禁保护、恢复发展以胡杨、红柳为主的天然荒漠植被,巩固和扩大绿洲。形成保护绿洲农田的第一道防护屏障,以遏制流沙南移。 2.营建大型环绿洲防风固沙体系。在绿洲边缘与沙漠衔接部营造乔灌草、带片网、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规划基干林带 600km (已完成50—100m 宽的基干林带 300km )。同时,在基干林带的外围建设 10—15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