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试题三名词解释 1 .仁 2 .道德 3 .德治 4 .个人主义 5 .中庸 6 .八条目 7 .爱国主义 8 .集体主义 9 .大学之道 1 0 .天人合一 1 1 .无为 1 2 .知行合一 1 3 .致良知 1 4 .性善论 1 5 .性恶论 1 6 .格物致知 1 7 .正名 1 8 .不忍人之心 1 9 .道德自律 2 0 .道德良心 2 1 .三纲五常 2 2 .功利主义 2 3 .道德自由 2 4 .道德境界 2 5 .道德信念 2 6 .制度伦理 2 7 .道德风尚 2 8 .道德秩序 2 9 .道德理性 3 0 .社会公德 3 1 .道德人格 3 2 .伦理关系 3 3 .道德内化 3 4 .意志自由 3 5 .元伦理学 3 6 .环境伦理学 3 7 .道德选择 3 8 .道德规范 3 9 .善 4 0 .行政伦理 4 1 .个体道德 4 2 .职业道德 4 3 .道德教育 4 4 .道德风尚 4 5 .道德体系 4 6 .道德主体 4 7 .道德心理 4 8 .道德秩序 4 9 .企业伦理 5 0 .理想人格 5 1 .生命伦理学 5 2 .道德信仰 5 3 .道德环境 5 4 .道德权利 5 5 .道德冲突 1 .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2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3 .德治与法制相对立的范畴,其核心不仅是强调要依靠通过道德治理社会,更在于强调道德高于法律,在社会实行人们所熟悉的“礼”治。 4 .个人主义是“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的一类学说。 5 .中庸的基本规定,即为据两用中,或以中为常道之义。其积极方面,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合乎一定的标准,这就是礼。其消极方面,就是防止和反对言行之过分、过度。 6 .八条目:格物、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