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总课时:《兰亭集序》(教师稿,配学案)备注教学目标:1.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2•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时数: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二、写作背景: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求真务实高二语文组 2求真务实3求真务实高二语文组 4遇,而又情随事迁。这实际上是消极的人生态度,看到士人这样,而人的生命又经不起消耗,所以心痛不已。4、讨论第三段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1•指名学生朗读。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 E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作者的人生观:人生如此短暂,那么就应该珍惜生命,珍爱生活。这里的“悲”其实是悲叹,感叹的意思,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