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友薯业:小红薯大产业 一块小小的“红薯”发展成一个产业,一个企业把近 7 0 万农户带到致富路上,经过技术创新,这种不值几文的传统农产品迅速脱掉“土气”,变为广受欢迎的系列方便食品。在绵阳,光友的创业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科技”让红薯增值 4 0 多倍 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的邹光友,1 9 9 2 年“下海”,开始从事红薯加工淀粉、粉丝科研生产。经过 1 4 年的发展,他创办的光友薯业,从一个资产 5 0 0 0 元的小企业变成年销售额 1 .4亿元的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也成为全国有名的“粉丝大王”。 光友推出的“苗条多纤粉丝”成为会上一大亮点,中国粉丝因此贴上了“健康”、“时尚”的新标签。尽管其定价偏高,但2 0 0 余箱产品一经亮相,即被疯狂抢购完毕,光友订货金额高达3 6 0 0 余万元。 经过四次重大的技术创新,红薯的价值连连翻番———由黑变白;从粉丝变成方便粉丝;发明无明矾粉丝;推出全薯营养粉丝。注入了科技含量之后,方便粉丝的价格也越卖越高,而红薯的价值提高了好几倍。 邹光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 公斤鲜薯=1 公斤全薯淀粉=1 2 碗全薯方便粉丝,从鲜薯到粉丝,其价值相差 4 0 多倍。因为巨大的增值空间,光友薯业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投入到红薯的生产和加工中,为全国薯区增收 3 亿多元,新增利税近 1 亿元。 工业反哺农业的新路径 2 0 0 5 年 5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光友薯业列为国际马铃薯中心中国科技示范基地。这是因为光友薯业掌握着拥有自我知识产权的红薯深加工技术。目前,光友薯业获得的国家专利达到 4 7 项。 更重要的是,光友还成功探索了一种帮助农民致富的工业新路径。光友将薯区视为“没有围墙的车间”,薯农就是这个车间的工人。光友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薯农,一个企业加工变为成千上百万农户参与加工。同时,光友薯业长期收购农户的红薯淀粉,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这一模式增强了光友薯业产业化的持续生命力,同时把四川、河南、河北等 2 0 多个省份的近 7 0 万薯区农户带到了致富路上。在光友薯业的指导下,薯区红薯亩产量由原来的 1 0 0 0公斤左右提高到 2 5 0 0 公斤以上,每亩收入由 2 0 0 元提高到 5 0 0 元以上。2 0 0 5 年,光友薯业在绵阳及周边地区新建薯类基地 5 万多亩,带动 5 万薯农人均年增收 7 2 0 元。 目前,除了绵阳总部之外,光友薯业还将工厂建到了河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