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和激励的建议尊敬的各位领导:今天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人才培养和激励这个话题。个人有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新型培养机制。培训是永不折旧的投资,培训是企业给职工最大的福利。这两句话,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基层各单位经过不断摸索,也形成了一套适合企业实际、容可操作性、知识技能性于一体的人才培训体系。同时也要看到,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培训形式缺乏创新,一味的采取“上面讲,下面听”的形式,呆板而枯燥;培训过于形式化,针对性不强;讲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建议应围绕提高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切实加大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促进各类人才不断增强素质、提升能力。一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方式。现在的职工培训主要以内部培训为主,基本没有外部培训。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和订单式培养新机制,精选部分有潜力的技能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赴职业院校和高校脱产“回炉”深造。或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来讲课交流,让广大职工不断接受新理念、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素质,形成效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量化人才标准,为青年人才发展做好参谋。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团委等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青年职业生涯领导小组,根据本单位的青年需求和成才愿望,有重点、分层次地为他们提供锻炼、提高、展示自我的环境和舞台,做到上下联动。借鉴国际上的通用标准与手段,参考知名人力资源评估机构的做法,针对企业实际,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团委等牵头成立青年人才评估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青年人才相关指标体系,规范评估程序。各单位根据行业专项青年人才指标逐步细化本单位对青年人才的评估标准,逐步推行青年人才评估制度,通过评估合理界定人才,挖掘青年员工潜力,帮助其建立职业规划。青年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突出改善知识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分布结构等,要结合不同性质单位的实际,重点加强对具有本单位主体专业工作经历和背景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对于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也要适当地加以培养和锻炼,建立后备青年人才信息库,不断完善后备青年人才的管理办法,保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青年人才队伍。三是建立技术交流的平台。利用煤化公司内网建立煤化工技术交流网络平台,交流工作成果和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