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WMM 协议 UAPSD 模块与 SVP 模块的分析与设计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技术的飞速进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无线网络,对于无线网络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IEEE802.11e 标准在原有的802.11 标准基础上针对实时传输(Real-time Transportion Protocol, RTP)和基于无线语音应用(Voice over WLAN, VoWLAN)的需求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线网络管理标准——WiFi Multimedia(WMM)。WMM 协议主要有四种 Access Category(AC),分别为:AC_VO(Voice),AC_VI(Video),AC_BE(Best Effort)和AC_BK(Background)。不同的 AC 对应不同的服务质量(QoS)要求。在 WMM 协议中,使用了增强型分配波形聚合(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 EDCA)算法分配传输机会,以实现对 AC 间不同QoS 服务要求的保证。目前,无线网络中的 MAC 层支持的传输机制没有考虑到设备的低功耗需求,导致设备在休眠期间虽然没有任何数据需要发送,但是仍需要持续地维持传输机制,从而使得设备能耗高、通信效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IEEE802.11e 标准中提出了一种低功耗传输机制——U-APSD(Unscheduled Automatic Power Save Delivery)。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之间互相交互的数据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一种高效的网络数据包传输协议。对此,Linux 内核中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网络数据包传输协议——Scalable Virtual Port(SVP)。它可以将多个网络数据包在内核层面进行组合和拆分,从而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效率。二、讨论内容本次毕设将基于 WMM 协议和 U-APSD 传输机制,在 Linux 内核中实现 U-APSD 模块。同时,将探讨如何结合 SVP 协议,在 Linux 内核中实现 U-APSD 和 SVP 的联合使用,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至此,本次毕设的讨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讨论 WMM 协议和 EDCA 算法,了解其内部机制和实现原理。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 深化讨论 U-APSD 传输机制,从理论到实践,实现在 Linux 内核中的 U-APSD 模块。3. 讨论 SVP 协议,了解其内部机制和实现原理。4. 探寻如何将 U-APSD 与 SVP 协议结合,实现在 Linux 内核中的U-APSD 和 SVP 的联合使用。5. 设计并实现具体的 U-APSD 和 SVP 模块,...